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教学时最好同时呈现若千正例,以一个个的例子来说明。同时,如有可能,教师最好能利用机会把正反两种例证同时加以说明,这样,概念和规则的学习将更加容易。因为反例的适当运用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例如,在教“鱼是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低等脊椎变温动物”这个概念时,可用鲤鱼、燕鱼、胖头鱼作为正例,用鲸作为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理性知识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完成的,因此充分获得感性知识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如讲惯性时,不仅要举固体的惯性现象,也要举液体和气体的惯性现象,这样学生才会形成“一切物体均有惯性”的正确观念,而不至于认为只有固体才有惯性
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一类常见的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例如,在动物分类中,把“生活在水里”当作鱼类的本质特征,而将鲸划分为鱼类,这是不了解鱼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用鳃呼吸”而犯的错误。另一类常见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例如,有的学生在掌握圆的概念时,只是抽取出“圆心”与“封闭曲线”这两个本质特征,而遗漏了“圆心到圆周各点距离相等”这一本质特征,把人为地标上所谓圆心的椭圆和不规则图形也看作是圆,从而不合理地扩大了概念。
3.科学地进行比较
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比较的过程即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木质的讨程,比较的运用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质的过,表的用对知织的拈有
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即关于同类事88物之间的比较。例如,学习“高原”时,让学生观察多个图片和地图,经过观察比较,学生就能概括出“海拔较高、面积广大、地形开阔”是高原所共有的关键特征,而地面上的植被、水流情况是无关特征。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如通过对“高原”、“平原”、“山地”等概念的比较,学生们概括出“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高原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尤其在讨论初期,学生因对原理中的某些概念尚缺乏了解,所提的问题与所做的回答可能会远低于教师预先的估计,那说明学生对所学原理尚缺少一部分起点行为,教师必须设法补足,这样,继续进行讨论才能避免流于形式而能够见到实效。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导,但不宜代替学生勿匆作出结论。
总之,在概括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下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方式。
河南普通话考试中心报名考试流程:
1、周一前提交报名资料(报名即送考试资料);
2、周四发考试具体时间通知;
3、周五出准考证;
4、周末考试!(郑重承诺:正规普通话报名、考试,欢迎监督)
报名咨询电话: 17737715951(微信同步)
报名咨询QQ: 15137563 QQ:195350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