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普通话网: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时间:2019-07-08 09:16  点击: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教育不当,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不可能与社会隔绝,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3.同伴群体
  
  归属于某一个团体的需要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所以,个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比如,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致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可以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到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比如,当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其发展的第三阶段时,最好向他们讲解第四阶段的道理,否则一味向他们灌输第五或第六阶段的大道理,即使他们可以熟记这些大道理,也不能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同化,自然也不能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来指导行为。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而是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河南普通话考试中心报名考试流程:
 
 
1、周一前提交报名资料(报名即送考试资料);
 
 
2、周四发考试具体时间通知;
 
 
3、周五出准考证;
 
 
4、周末考试!(郑重承诺:正规普通话报名、考试,欢迎监督)
 
 
报名咨询电话: 17737715951(微信同步)
 
 
报名咨询QQ: 15137563 QQ:1953503522
 
 
欢迎各机构、学校洽谈合作!团体报名!


推荐网站:


濮阳普通话考试网 南阳普通话考试网 商丘普通话考试网 周口普通话考试网
信阳普通话考试网 济源普通话考试网 安阳普通话考试网 三门峡普通话考试网
驻马店普通话考试网 鹤壁普通话考试网 平顶山普通话考试网 洛阳普通话考试网
开封普通话考试网 新乡普通话考试网 焦作普通话考试网 许昌普通话考试网
漯河普通话考试网 郑州普通话考试网 河南普通话考试网 河南普通话考试报名